“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衡阳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强市富民的关键阶段。根据《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求,结合我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衡阳市财政发展与改革情况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财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四化两型”发展战略要求,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主动理财、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攻坚克难,狠抓财政改革与管理创新,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1.86亿元,比2010年增加148.53亿元,增长131.06%;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91.88亿元,比2010年增加282.55亿元,增长134.98%。回顾“十二五”,全市财政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财政经济形势,加强管理、推进改革、注重质量,促进了全市财政收入持续较快的增长。
1.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2011年至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收入连续跨越150亿、200亿、260亿大关,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全市地方收入接近200亿,非税收入接近100亿,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收入规模增速均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表1:衡阳市2011—2015年财政收入情况表(单位:亿元)
项目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年均增幅% |
公共财政收入 | 153.93 | 187.49 | 211.88 | 235.78 | 261.86 | 18.24 |
地方收入 | 104.06 | 135.51 | 157.20 | 173.48 | 194.64 | 20.98 |
税收收入 | 101.51 | 118.31 | 137.75 | 152.99 | 163.43 | 16.55 |
非税收入 | 52.43 | 69.18 | 74.13 | 82.79 | 98.43 | 22.45 |
2.财政收入质量逐步提高。各级财税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征管,推行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地方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66.96%上升到2015年的74.33%,提高了7.37个百分点。地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48%,比“十一五”末的5.34%提高了2.1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左右。
3.城区和县市财政收入均衡增长。城区收入持续向好,市区收入总量由2010年的62.2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9.52亿元,增长156.38%;县市收入总量由2010年的51.1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2.34亿元,增长100.23%。市区收入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年的54.9%上升到2015年的60.9%,提高了6个百分点。城区财政收入比重明显提升,起到了中心城区的带动辐射作用。
(二)财源建设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主题,积极发挥职能,采取多项措施支持企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支持大项目建设、园区发展、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大力培植财源。
1.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出台《衡阳市人民政府365体育官网推进衡阳市工业经济“稳增长、促转型”的意见》和《衡阳市委衡阳市人民政府印发<365体育官网进一步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等文件,从加快项目建设、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环境、对接“中国制造2025”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财税政策举措,全面激发我市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促进我市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支持项目和园区建设。为两个园区调度资金4.95亿元,安排标准厂房建设补贴3565.4万元,支持园区发展。三是创新融资渠道,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为做好企业债券发行的前期工作,募集资金2.02亿元投入到企业;为弘湘公司从建设银行贷款5亿元提供担保,帮助该公司发行2013年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公司债券(7年期),到位资金16亿元,累计为该公司安排资本金和投资补偿金2.65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95亿元,为担保公司安排15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并向上级财政争取担保风险补偿资金5025万元。四是贯彻落实支持创业基地、重点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为衡钢集团、特变电工等重点企业、工业园区、衡钢产业集聚区兑现各项优惠政策2亿元;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安排贴息资金1.39亿元;为衡钢、特变电工、湘衡盐化等企业兑现纳税奖励1403万元;积极贯彻落实支持中小微工业企业相关政策,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660万元。五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与市直职能部门加强协作,与上级财政部门加强联系,共申报到位项目资金近8.31亿元,为企业生产、技改提供支持。
2.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聚集潜在财源。加大融资协调力度,确保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支持投融资公司到位融资587.44亿元,确保来雁新城、滨江新区、二环路、船山东路、衡云干线、珠晖水厂、江东污水处理厂、松亭污水处理厂、南湖公园、幸福河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用于重大项目的规划编制、包装策划等,支持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松木工业园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等项目成功申报。
3.推进城市建设,打造投资洼地。市财政直接筹集70亿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拉通城市主动脉。衡州大道、衡云干线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通车;二是积极推动旧城改造。近几年连续实施主次干道两厢提质改造,旧城示范片区改造,城市道路油化改造;三是着力提高城市品位。全力打造三江六岸风光带,实施城市亮化工程,推动通道绿化工程、城区绿化提质工程;四是打造智能化新衡阳。投资建设数字衡阳,构建平安衡阳、智能交通、数字城管、应急指挥多平台;五是全面建设宜居衡阳。全面提高城市环卫保洁水平,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推动松亭污水处理厂扩建提质工程,建设珠晖水厂、江东污水处理厂,实施湘江、蒸水流域截污工程。
4.支持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拓展招商引资渠道。湖南第一家综合保税区落户衡阳,2014年9月封关运行;南岳机场2014年12月建成通航,开辟衡阳“空中走廊”;公路口、铁路口岸、无水港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外贸进出口115亿美元,比“十一五”增长118%。吸收内资1112亿元,引进项目2657个;吸收外商投资37.88亿美元,是“十一五”总额的2.44倍。成功引进台湾富士康、沃尔玛等14家世界500强及大型央企投资的大项目、好项目。
5.支持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体系的发展。出台《衡阳市委衡阳市人民政府365体育官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安排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科技创新资金、科技进步奖励等资金9131万元,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成果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三)财政支出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财政部门在保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集中财力突出保障农林水、教育、科技、文化与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保等民生领域的资金需求。2015年,全市民生支出322.3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16%。
1.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安排“三农”投入170多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年均增长25%。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56.24亿元;推进农业保障扩面、提标,签单保费总额 10.21亿元,财政补贴保费7.7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建设,优质稻、油茶、生猪、蔬菜等10个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纳入全省重点扶持项目;投入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1亿多元,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94家;奖励和扶持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奖代补方式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衡阳县、衡山县和常宁市开展小农水工程建设,整合部门资金1.54亿元,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通过亚行、农发行贷款,融资3.5亿元投入城市防洪水利建设;市本级财政投入1.89亿元,整合各部门资金2亿元,社会资金融入5亿元,支持城区蔬菜基地建设。蔬菜基地新增3万亩,新增产量12.3万吨;支持生态林业建设,10万户林农直接受益。新造油茶林10万亩,垦复低改油茶林80万亩;按照市委、市政府“四清三基二统一化”的总体目标,通过各级预算安排、整合项目资金,投入突破3亿元,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优先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2015年,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免学杂费、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7.1亿元,受益学生80多万人。农村和城区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提高,中职学生免学费补助范围扩大到全部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015年,全市2万余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助学金4082万元。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2015年,全市1.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享受入园补助1584万元。
3.健全社保和就业体系。全市共征缴五险基金256.71亿元,就业资金支出18.74亿元。拨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14亿元,年人均补助标准从200元提高到380元。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92.6万人,参保率达到96.08%。城市低保月均保障10.9万人,月人均救助276.5元;农村低保月均保障26.81万人,月人均救助118.5元。发放城市和农村低保资金17.96亿元和16.45亿元,累计惠及城市和农村低保745.08万人和1674.36万人。建立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城乡低保户、五保户临时价格补贴和两节生活补贴3.6亿元,惠及228.39万人。
4.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共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助2568万元。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10.97亿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17.5元提高到40元。拨付新农合补助资金81.18亿元,年人均补助标准从200元提高到380元。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571.99万人,参保率达到99.08%。
5.支持民生和环保工程建设。全市建成保障性住房6.8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4.9万户,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49亿元。出栏生猪、肉类总产量、家禽出笼量连续五年居湖南省第一,蔬菜总产量位居全省第3,水产品产量总位居全省第4,有力地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安排资金3400万元,对全市97个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10.2亿元,开工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103个项目。启动“数字环保”工程建设,投入700余万元建成空气环境质量自动检测站6个。
(四)财政改革稳步推进
1.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营改增”改革,实施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取消、停征、免征和降低行政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项目177项,为企业减轻负担5亿元以上。
2.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口径预算,从2015年起将地方教育附加等10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规范专项资金,《出台衡阳市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清理核查和往来借款清理,出台《衡阳市财政出借资金管理办法》;扎实推进预决算公开和预算绩效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通过六批次扩点,对市本级320家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实现全覆盖,且均实行公务卡结算,达到“所有预算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
4.完善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政府采购实现采管分离,引入项目评审,突破预算管理,推行购买服务。采购总额完成78.8亿元,年均增长达47.8%。严把投资评审关,出台《衡阳市政府投资评审管理办法》,对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联合监管,形成规范、高效的监管运行机制。财政评审项目资金总量为403.76亿元,节约99.14亿元,平均审减率24.55%。
5.开展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增强县级财权与事权完整性、协调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省级帮扶责任和管理力度,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增强县域发展动力。所有县市已实现财政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五个方面与省直对接。
五年来,全市财政工作成绩斐然,也初步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积极改善和加强财政调控功能,助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三公”经费连续5年只减不增,财力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改革发展成果365体育官网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三是坚持创新体制、革新机制,突出规范管理,推动财政运行效率和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坚持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积极弘扬财政文化,着力打造廉洁高效干部队伍。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人均财力水平偏低,财政穷市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与支出刚性攀升的矛盾日益凸显;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还有较大的创新空间,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需要在“十三五”时期,通过加快改革步伐,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衡阳财力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一是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14年我市仅9.84%,市州中排第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我市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一直在65%左右,且非税收入比重过高,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三是骨干财源企业较少。我市过亿元的企业仅8户,相对规模较少,无大企业、大税收,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
(二)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增大。一是民生财政投入继续加大,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民生领域改革逐步深入,要求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二是收入分配政策调整,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调整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导致政策性增支;三是城市改造提质加速,城市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四是偿债支出压力加大。根据2014年底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结果, 2016年政府性债务到期74亿元、2017年到期72亿元、2018-2020年到期135亿元,偿债压力相当大。
三、“十三五”时期衡阳市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将会再上新台阶。从我市情况看,“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的步伐加快,是实现我市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机遇期。有利条件:一是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市拥有丰富的煤炭、铁、铅锌等资源和富余劳动力资源,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市委、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富士康、中兴通讯、中国五矿、华耀城等大型项目落户衡阳,招商引资效果逐渐显现;主体功能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强推动力。二是我市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近年来,全市金融、交通运输、住宿餐饮、软件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增长。2014年我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占比为15/47/38,第三产业占比较2010年上升2个百分点,有利于财税收入增收。三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具有较强推动力。为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进一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2015年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衡阳市纳入重点范畴,为衡阳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财政增收上看,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基础仍不稳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二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全国GDP增长为6.9%,这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GDP增速首次破七。我市GDP增速由2011年的14.2%下降到8.7%,严重影响财税收入增长。三是制造业税收大幅减少。受宏观经济下行以及全市化工、冶炼、机械制造等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环保等压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2012年至2014年,全市制造业入库税收年均增长6.91%,短期内难以迅速扭转。四是房地产税收贡献将减弱。受房地产行业低迷和基数不断抬高影响,2011年至2014年,全市房地产业入库税收分别增长53.93%、48.25%、25.17%、27.74%,增幅总体回落,对全市财税收入贡献减弱。五是结构性减收增多。“十三五”期间将全面实行“营改增”试点,继续实行小微企业定向减税、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政策,减少部分财税收入。总体而言,财政收入增长不再保持高位增幅成为新常态。
从财政支出上看,一是我市将继续加强工业园区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城市快速交通路网和城区提质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资金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财政支出总量必将扩大。二是社会需求由“生存型”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型”转变,教育、社保、医疗、环保等领域的资金诉求日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需求十分迫切。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降低行政成本的任务依然艰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面临更加严峻考验。
总体判断,今后五年是我市财政发展的关键时期。财政发展的任务光荣艰巨,面临的形势总体有利,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四、“十三五”时期衡阳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坚持“以法治为准绳、以发展为目标、以民生为重点、以公平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绩效为根本”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进一步强化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稳步有序推进“十三五”财政规划工作目标实现。
(二)主要目标
1.财政收入目标。结合财政经济的发展态势,以2015年收入261.86亿元为基数,按年均增长8%的速度,“十三五”末财政总收入达到38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以2015年194.64亿元为基数,按年均增长8%的速度,“十三五”期末达到286亿元。
2.财力保障目标。一是民生保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资金投入;切实加大医疗保障的政府预算投入,逐步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并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长、医疗费用合理上涨相适应的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二是“三农”投入保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确保涉农惠农补贴及奖励及时、足额、安全发放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村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扎实推进落实精准扶贫方略。三是基本建设投入保障,提质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来雁新城、滨江新区建设,打造城市商圈。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推进二环东路、北三环和东三环改造,接通船山东路。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扎实抓好“两供两治”“两房两棚”建设,加快旧城和社区“三清三建”改造。四是湘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环保投入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将环保支出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通过财政预算内经常性支出、非税收入、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为核心的大环保财政资金,逐年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3.财政改革目标。一是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之间相互衔接和资金统筹。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二是建立规范合理、安全有效的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坚持“量力而行,风险可控”的原则,规范政府举债方式,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分类管理,加强对政府或有债务的监管,确保政府性债务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三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城区和“两区一园”财政体制,科学合理划分财政收入,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增强各县市区自主发展、当家理财的意识;继续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指导县市区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继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PPP模式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发挥市场机制,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建立健全PPP项目财政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通过PPP方式转换政府存量债务,减轻政府偿债压力。
五、“十三五”时期衡阳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服务经济发展,壮大地方财源
1.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优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方式和范围,重点支持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大力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是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催生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四是采取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金形式投入、PPP模式运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灵活运用“政银保”集合贷款和科技担保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2.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大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效益,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强化县域经济的硬支撑。支持衡南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及临空产业、现代物流业;推动耒阳、常宁开拓发展工矿业经济,加快发展新材料、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以及油茶种植加工、旅游等产业;支持衡阳县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机械制造以及陶瓷、服装制鞋为代表的轻工业;加快衡东、衡山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工医药业、造纸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轻工建材等产业;支持祁东县重点发展重型装备、机械加工产业,促进糖果、黄花菜、枣业食品加工业做大规模,积极发展家具制造业;支持南岳区推进旅游经济转型,延伸发展旅游工艺品加工、健康养老等产业。在全市构建起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特色更突出的县城产业体系。
3.支持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市步伐,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财政资金政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构建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制度,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开展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建设、关键基础设施、收购兼并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支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融资公司入股担保公司,做大担保资本金,增加担保能力。按照《国务院365体育官网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要求,设立奖励资金,引导担保公司业务向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倾斜。规范投融资公司管理,完善绩效和薪酬考核,引导投融资公司加大对期限长、利率低的融资申请,确保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1.建立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激励环境,加强财源培植,增强发展后劲;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的监控和协调;进一步完善财、税、库、银互动协调机制,创新征管模式,确保应收尽收;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收支预算,强化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将财政收入增长与可用财力增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征管适度。
2.推进税收征管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强税收现代化管理,确立纳税自觉、服务优质、程序简化、手段先进、执法透明、权利与义务明晰的多元、规范、严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加大依法行政的透明度和依法治税的力度,使税收执法方式、手段、程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面推进综合治税和“营改增”等税收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3.完善收入收缴运行机制。通过财税库银网络支撑,完善税收收入征缴控制机制。不断规范非税收入收缴方式和操作程序,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加强非税收入收支管理的监督检查,防止财政收入的流失。
4.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认真开展财政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外部监督评价,关注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的评价,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公布考核结果,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继续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1.加大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投入。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鼓励以奖代投、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融资方式,完善农业担保风险财政补偿机制,积极发挥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服务“三农”的作用。
2.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继续加大资金统筹与整合力度,紧密依托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小农水、农开、国土等涉农资金的协调配合,加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生猪、油茶、蔬菜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的统筹衔接,形成多元化投入新局面。
3.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支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劳动技能。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坚持建管并重,把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衔接、有效统一起来,创新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加大对林业建设管护、森林培育等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4.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支持推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御风险能力,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市级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建设。
(四)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1.建立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资助制度。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投入,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城市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廉租住房保障、救灾救济、抚恤等政策。深入研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的问题,完善和优化新农保征收、监管和发放制度机制。健全促进就业政策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认真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财税改革,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管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
3.完善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机制。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财税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政策。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全覆盖。
4.大力支持其它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事业投入,继续支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民健身、科技创新等工程,支持所有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加大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的投入。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和维护妇女、儿童、残障人士和老龄人口权益,促进各类群体事业发展。支持法律援助机构为经济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实施法律援助事项。
(五)深化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管理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完善市县区财政体制。按照财政“省直管县”要求,调整好市、县区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增强市县财政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能力。适应中心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新形势,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事业发展、支农等方面的职责,建立起激励与约束并举、事权与财权统一,符合我市市情的市区财政体制。
2.构建完整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积极研究完善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继续完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制度,统筹安排所有政府性资金。进一步细化项目预算编制,建立严格的项目经费预算审核程序。进一步增强预算刚性,建立预算支出执行责任制度,推进部门、单位财务管理和核算改革,完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机制,增强部门预算的约束力。
3.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规模均纳入限额管理,政府举债不突破批准的限额。对政府债务及相关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当年举借的一般债务、专项债务收支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债务公开制度,建立对违法违规融资和违规使用政府债务资金的惩罚机制,加大对政府债务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4.推进PPP模式项目管理。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投资规模大、需求长期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建立健全PPP项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引导和鼓励政府融资平台通过PPP方式转换存量项目,减轻政府债务压力。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优化PPP项目实施环境。完善项目实施机制。简化项目审核流程,优化办理程序,形成联动机制。
5.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领域。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到2020年,在全市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体系和供给体系。
六、“十三五”时期衡阳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通过推进财政法制建设,健全财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改善财政监督环境,采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财政队伍建设,努力实现财政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升。
(一)推进财政法制建设
1.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相互协调、统一规范的财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继续落实《中共中央365体育官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财政部门依法行政的工作责任,推进财政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严格规范财政行政执法,强化对财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2.增强财政工作的透明度。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在全面公开政府预决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财政信息公开的范围,明确公开的步骤、形式,细化公开的内容。做好依申请公开事项的受理、处理和回复工作。
(二)健全财政监督体系
1.强化财政“大监督”理念。进一步理顺财政监督专职机构与业务机构的关系,发挥好专职监督机构的牵头、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统筹。对内,主动协调业务管理机构,加强对业务管理机构在预算编制、执行环节日常监督的再监督。对外,逐步完善沟通顺畅、信息共享的外部监管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审计、监察、税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上,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参加专题培训,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专项检查计划。对下,进一步密切与县市区财政监督机构的工作联系,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全面提升系统执行力和影响力。
2.把握财政监督关键点。创新财政监督方式,建立对民生领域重大项目支出及财政部门内部运行的常态化监督机制,注重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的监督。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将预算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形成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的长效监督,不断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财政管理新机制。推进财政监督公开化,不断加大重大监督检查事项的公开力度,提高公众对财政监督的认知度。
(三)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
1.推进财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有机融入到财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信息化对财政业务的全方位覆盖与支撑。运行大数据战略打造数字财政,加快构建外部服务优质便捷、财政运行安全高效、财政信息高度共享的先进财政信息系统。加快财政业务与信息安全建设,推进财政信息工作转型,实现财政信息化由支撑业务管理向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比重转变。
2.构建财政管理运行新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推动绩效评价、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机结合,做到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有机嵌入,既相互促进、互为应用,又彼此制衡、互相监督,做到资源共享、协调高效。探索成立预算编审委员会,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形成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三统一分”机制,协同推进财政管理工作。
(四)加强财政队伍和文化建设
1.努力抓好财政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决策水平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班子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建设坚强有力的一流班子。加强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强化干部队伍政策理论水平、理财技能、纪律作风的教育,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财政队伍。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岗责体系。强化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政令畅通。
2.深入开展财政文化建设。积极培养“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财政精神,抓好服务型机关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弘扬财政职业道德,形成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公正廉洁、依法理财、文明服务、奉献社会的财政职业风尚。以先进的财政文化引导人,大力表彰和树立一批财政工作先进典型,形成财政干部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财政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