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改革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城乡产业运营平台已盘活利用闲置资产10万余平方米,培育、引进市场主体173个,县、乡、村成立城乡产业运营公司134家,其中县区级9家,乡镇级20家,村级105家;建成乡村车间1315个,盘活671处闲置资产,涵盖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就业人数超过5万人,其中脱贫5614人。
改革故事
一台物流车从衡阳县演陂镇粮站出发,将一批竹筷产品运往广东。
“沉睡”18年后,这座年逾七旬的乡村粮站已重返“青春”。短短两年时间里,粮站成功“生”出6家乡村企业,每年创收数千万元,而在两年前,演陂镇粮站还是闲置废弃状态。
▲打造品牌,销路不愁。
衡阳县演陂镇粮站是衡阳市盘活城乡闲置资产取得的成果之一。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城乡产业运营平台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车间,既盘活了大量闲置资产,又为农村居民提供了365体育官网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还做大做强了乡村产业,取得了“一举三赢”的效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小平台”拓宽乡村振兴“朋友圈”
一个个乡村车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点燃乡村振兴“星星之火”的同时,推进城市产业向乡村延伸、乡村产业向城市融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全面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在其背后,离不开城乡产业运营平台这个体系和抓手。
2022年7月,市委、市政府开创全国先河,出台《365体育官网搭建城乡产业运营平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统筹考虑,充分盘活利用国有、集体闲置资产,发展乡村车间。
各地纷纷行动,将闲置的旧村部、校舍、厂房,以及不适宜耕种的田地、荒山、荒坡等资源整合盘活,采取资产经营、资源开发、股份合作等方式,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衡阳县演陂镇粮站。
“真没想到,改头换面、穿上‘新衣’的老粮站还能有这么一天!”衡阳县演陂桥村运营公司总经理欧盛禄感慨,平台建设之初,闲置的演陂粮站百废待兴,借助改革东风和供销优势,通过修缮和招商引资,陆续有企业入驻。如今,入驻企业“美兰竹木”“832平台”等经营红火,不仅解决就业100多人,村里的水果、富硒米等农产品也通过平台畅销四面八方。
曾经无人问津,如今活力满满。演陂粮站的重生,只是城乡产业运营平台体系建设背景下的一个成功案例。
“城乡产业运营平台通过整合资源、统一筹资投资、统一招商布局,不断壮大乡村振兴的‘朋友圈’,最大限度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大安乡负责人说道,依托火安塘运营公司,平台整合资源在全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今年实现水稻集中育秧同比增加6000亩,油菜产销全程社会化达8250亩,实现应种尽种,成本一降再降,同时以“火安堂”商标整合全乡农特产品,带动产业发展。
企业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强了,村民乐了。
▲衡阳县大安乡城乡产业运营平台。
今年上半年,衡阳县三个乡镇闲置粮站相继被盘活利用:大安乡运营公司以低租、长期合同盘活原水寺乡闲置粮站,与社属企业安合公司合作整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成片服务面积达9500亩;演陂镇演陂桥村运营公司盘活闲置近30年的镇粮站资产,通过招商引资合作方式引进8家企业入驻,由村运营公司统一管理,年租金收入8万余元,园内企业年营收总额1亿余元,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万元;渣江镇运营公司以租赁方式盘活、利用渣江老粮站资产,对早稻生产的年需求约5万亩,产量达每天5吨,年产值逾千万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小车间”搭建家门口的“就业圈”
就业不再拘泥于远方,家乡也是好地方。
在祁东县白地市镇的乡村车间——祁东美皇制衣有限公司内,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忙着赶制一批订单,伴随阵阵“嗒嗒”声,缝纫机不断“吐出”针脚细密整齐的布料。
这个乡村车间由当地居民韩远波、何美秀俩人联合投资经营,由原隶属于白地市镇政府闲置的计划生育办公大楼改造,现有本地工人近80人,年产值近1000万元。
近年来,美皇制衣还分别在归阳镇、风石堰等乡镇建立乡村分车间7个,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年发放劳务工资近1000万元,为公司增加生产总值达8000万元,产品远销国外。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乡村车间的落地,不仅为乡镇增添了“生命力”,也承载着村民就地致富的“小梦想”。
恋旭服饰位于白地市镇竹木市场边,由当地在外办厂的刘起九、陈君丽夫妇回乡创办。“半年不到,就开工投产。”刘起九介绍,镇里主动完善消防设施,还帮助招工、推荐业务,公司从初期的10多人、月产量几千件,发展到现在的近100人、年产值800万元,职工收入也“水涨船高”。不少人表示,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种地种菜,又能带小孩和照顾老人,真正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自启动乡村车间建设以来,祁东县创新运用市场化手段,探索“总部+分部、务工+务农、就业+就学、楼上+楼下、线上+线下”模式,由县乡村振兴局日常统筹、县人社局及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筹资建设,将全县各类政府性(集体)闲置资产整合、维修、改造成乡村车间,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创新性建立健全了资源归集、合作洽谈、发展赋能由平台“三统一”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县级“创业就业车间培训孵化基地”,联动乡村车间80余个。
在车间经济的带动下,祁东县巧妙地破解了“务工”与“务农”、“钱袋子”与“孩子”难以兼顾的难题。如今,全县盘活闲置国有和集体资产52处66万余平方米,204个乡村车间吸纳就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脱贫人口2300余人,务工人员人均月工资达到3100元,切实享受到“就业就在家门口、挣钱就在村里头”的实惠。
改革评说
刘德勇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
“唤醒”闲置资产 激活乡村产业“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承载农村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重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明确方向。在此背景下,“乡村车间”模式成为农村经济新活力之源,不仅盘活闲置资产,拓宽就业渠道,更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制造、绿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为农村经济注入强劲新动能。创业者们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将农村闲置资源转化为高效生产力,展现新时代农民风采。政府积极作为,完善基础设施,为“乡村车间”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然而,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需持续深化改革,加大政策扶持,以开放创新姿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推进“小车间”建设时,注重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
构建城乡产业运营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提升规模效应与竞争优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综上,乡村振兴需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加大投入,以“小车间”为火种点燃农村经济活力,以城乡产业运营平台推动集聚发展,走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