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湖南衡东县优化营商环境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7月31日,衡东县委书记谭建华(前排中)在绿色盐碱产业基地配套道路跨铁路桥项目现场调研。谭碧婷摄
□邓明君 周健 何丛雯 王峥
湘江之畔的千年福地——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踞南岳七十二峰之东,承融岳苍翠,汲湘水灵秀,自罗霄山脉奔涌而下,沃野稻浪接云,白瓷土在窑火中淬出“中国土菜名县”金字招牌。这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罗荣桓元帅英名闪耀,状元文化源远流长;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洣水如诗如画,生态环境宜人;这里,政策暖阳普照,服务春风化雨,传统与新兴产业交相辉映,经济发展势如破竹;这里,正以大气魄、大格局、大作为,朝着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铿锵迈进。
走进衡东经开区,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施工人员紧张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工厂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干劲十足,现代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田间地头上,特色农作物长势喜人,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衡东正以“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为笔,绘就产业兴旺、经济腾飞的壮美画卷。
营商环境似“春风”
——改革攻坚的衡东实践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发展的成色。曾经,衡东县的营商环境在衡阳市排名靠后。企业办事难、项目落地慢、发展活力弱,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
而如今,衡东县连续3年稳居湖南省前列、排名衡阳市第一位,实现了从谷底到峰顶的华丽跃升,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逆袭传奇。“投资衡东,诸事亨通”营商环境品牌深入人心。
营商环境的涅槃源自一系列“刀刃向内”式的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要以‘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总牵引,把融入‘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战略和加快建设县域经济强县转化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自觉行动。”衡东县委书记谭建华的话语掷地有声。他亲自挂帅,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推进改革,带领全县上下破难题、闯新路,打响了一场“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攻坚战。
改革的春风首先吹拂在政策创新的田野上。衡东县先后出台《衡东县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衡东县优化营商环境“五个十条”规定》《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加快项目落地见效九条硬措施》等政策,在税费减免、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精准发力;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白名单”管理制度,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做实“1+8+N”项目建设指挥协调机制。截至目前,79个重点项目已开工71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0.95%;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坚持“首违不罚”,常态化落实“企业家接待日”“企业宁静日”制度,推行“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实现营业执照1日内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缩短50%以上,以制度刚性保障改革实效。
7月8日,衡东县委副书记、县长蒋崇华(右二)现场调度湖南湘投国际衡东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项目建设进度。杨波摄
“以前办个营业执照,要跑3个部门、填写5张表格,现在在政务大厅‘一窗受理’,半小时就能搞定。”衡东经开区一位商户的经历,正是当地服务变革的生动写照。
衡东县将39个部门的1530项审批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分区受理、集成服务”,平均办理时限大大压缩。更深远的变革在于“权力清单”的瘦身,衡东县全面梳理行政权力事项,将34项审批权限下放园区,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企业缺流动资金,衡东县创新金融产品,今年上半年通过“湘信贷”平台放款1275笔,金额达15.44亿元,授信规模19.19亿元,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企业缺人,衡东县不断优化人才引育环境,做优医疗、教育资源,让365体育官网创新人才安心落户。
对衡东县而言,企业的顺利落地不是终点,而是携手同行的起点,政企双方在供需对接的协同中轻装上阵,在生态圈的滋养中共赴长远。
考虑到涉企案件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造成的影响,衡东县建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依托“白名单”制度,对诚信企业实施“首违不罚”等包容审慎监管。
湖南东健药业因1条生产线临时调试超期,按规定需罚款2万元,衡东县市场监管局核实后,鉴于企业首次违规且主动整改,决定不予处罚,而是指导企业完善制度。“这种‘柔性执法’让我们感受到尊重,更愿意主动合规作业。”东健药业负责人说。
惟改革者进,惟鼎新者强。行政审批的“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乘法”,权力清单的“瘦身”赢来了发展空间的“扩容”,从“企业跑”到“政府跑”,从机械制造的铿锵轰鸣,到土菜产业的香飘万里,从项目工地的塔吊林立到政务大厅的高效服务,衡东县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诠释着营商环境的蝶变。这一转变,不仅是荣誉的加冕,更是衡东县以“硬措施”优化“软环境”、用“软环境”培育“硬实力”的生动注脚,为县域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产业勃发如“夏花”
——转型升级的衡东路径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衡东县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区位优势,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推动泵业、新材料、特色农业等产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构建起多元支撑、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衡东县广袤的田野上,黄贡椒产业正蓬勃发展,勾勒出一幅百亿蓝图。作为“中国土菜名县”的特色农产品,黄贡椒是衡东土菜的灵魂所在,在三樟镇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近年来,衡东县高度重视黄贡椒产业发展,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链条发力,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在种植环节,衡东县不断扩大黄贡椒种植规模,全县种植面积约5万亩,仅三樟镇就打造了万亩黄贡椒种植基地,还辐射带动周边9个乡镇。在加工领域,衡东县拥有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如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庆发食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将黄贡椒加工成剁椒、辣酱、泡椒等丰富多样的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在三樟镇黄贡椒产业园,村民李建国的5亩椒田迎来丰收,采摘的辣椒直接送入百米外的聚味堂食品加工厂,经清洗、腌制、包装后,变身即食脆肚等预制菜,身价翻了3倍。“以前辣椒卖不掉就烂在地里,现在企业保底收购,每亩能多赚2000元。”李建国算起增收账,满脸笑意。
衡东县黄贡椒是衡东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更是撬动县域经济的金色杠杆——全县黄贡椒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5万吨、综合产值破5亿元,成为衡东富民强县兴业支柱产业。图为湖南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对收购的黄贡椒进行晾晒。
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正是衡东土菜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政府牵头制定黄贡椒种植标准,建设冷链物流中心,推动聚味堂等企业建成10条预制菜生产线,开发产品30余种。
2024年,衡东土菜产业全链条产值达60亿元。今年上半年,土菜产业链实现产值44.65亿元,同比增长10.6%,形成“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土菜文化节”年吸引游客数百万人次,从“舌尖经济”成功升级为“品牌经济”。
夫工业者,国之根本。泵业作为衡东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正加速向智能化迈进。以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机械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品牌培育等方面不断发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衡东经开区的泵业智造产业园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智能化生产线昼夜不停,产品直供奔驰、宝马等国际车企。谁能想到,10年前,这家企业还在为农机配件的微薄利润挣扎。转折始于衡东县出台《传统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为湘油泵量身定制“研发补贴+人才引进”政策包,企业每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可获得15万元的政府补贴。
规划用地381亩、总投资33亿元的衡东泵业智造产业园,旨在打造涵盖研发、制造、配套的现代化泵业体系。目前产业园已完成一期项目并正式投产,预计产值逾6亿元。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税收4亿元,解决就业3000余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通过‘链长制’穿针引线,‘特色牌’精准发力,构建起‘传统产业筑基,新兴产业赋能’的发展格局。”衡东县委副书记、县长蒋崇华说。
依托湘油泵的龙头效应,衡东规划建设泵业智造产业园,通过“以商招商”吸引了14家上下游企业落户。
在产业园内,湖南苏湖科技的压铸车间与湘油泵的总装线直线距离仅800米,零部件配送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小时,物流成本降低40%。2024年,泵业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亿元,获评“湖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除了泵业等传统机械制造业的“老树发新芽”,衡东县还积极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赛道上抢先布局,通过引进一批技术领先、附加值高的项目,形成新型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集群。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衡东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高于衡阳市5.6个百分点。“一金一药两材三特”7条优势产业链加速壮大,实现产值101.87亿元,同比增长15.17%,产业兴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二产业的齐头并进也催生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衡东县依托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当地对罗荣桓元帅故居景区进行提质改造,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丰富景区内涵。同时,整合欧阳海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景点,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参观中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绿色生态亦是衡东县的一大优势,洣水两岸风光旖旎,宛如“百里画廊”。围绕洣水,衡东县开发水上观光、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尽享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如今,“状元主体文化活动”“土菜文化旅游节”等各类文旅活动在衡东县接连不断举办,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也迎来了新发展机遇,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
县域经济赛“朝阳”
——高质量发展的衡东答卷
优越的营商环境,蓬勃的产业活力,共同铸就了衡东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
今年上半年,衡东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增速位居衡阳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7.1%;泵业、土菜、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齐头并进,形成了多元支撑的经济增长格局。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衡东县始终把“百姓富”作为县域发展的核心目标,从就业增收到公共服务,从社会保障到生活环境,用一项项扎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发展成果365体育官网更公平惠及全县群众。
就业是民生之本。衡东县将产业发展与就业增收深度融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稳“饭碗”。泵业智造产业园吸纳2000余人就业,土菜产业链带动12万农户增收,新能源项目和医药科技园提供大量技术岗位,乡村车间与城乡产业运营平台为农村劳动力创造灵活就业机会。今年上半年,衡东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10.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教育医疗是民生之基。衡东县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推广“核心校+骨干校+成员校”模式,推进“县中振兴”行动,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2024年,全县部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完成80%,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保持为零。在医疗领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深化,矩阵式医联体覆盖全县,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让群众少跑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持续完善,衡东县中医院的特色诊疗服务惠及周边群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屋场+养老”模式让农村老人实现“养老不离村”,普惠养老服务中心为困难群体提供兜底保障,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双向转接绿色通道,让老年人就医更便捷。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衡东县筑牢民生兜底防线,让困难群众有依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24年发放养老金覆盖全县老年群体;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五社联动”机制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帮扶。粮食安全底线牢牢守住,县级储备粮轮换收购和新增储备任务圆满完成,让种粮农民吃下“定心丸”。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持续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从企业员工的“收入涨了”到农户的“日子甜了”,从办事群众的“效率高了”到游客的“体验好了”,衡东县用民生福祉的“温度”丈量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让“强县之路”同时成为“富民之路”。
曾经的改革勇气,化作今日政务大厅的高效服务、产业链上的协同共振;当初的破局之举,成就了泵业集群的崛起、土菜产业的蝶变、新能源项目的扎根。从“企业跑”到“政府跑”,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共进”,衡东用实践印证着“营商优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县域强”的深刻逻辑。
占地360余亩、总投资20余亿元的衡东印章文化产业园,是全国目前唯一集印章产业和文化于一体的园区。目前,产业园已有15家企业入驻并投产,日产印章20余万枚、产值近5亿元。肖亚辉摄
衡东县的实践,是湖南省践行“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生动缩影。从“七大攻坚”行动中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到“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战略下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衡东以县域经济的“小切口”做好了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未来,衡东县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奋进的衡东,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在中部崛起新征程中勇立潮头,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崭新篇章。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由衡东县委宣传部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