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现状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4-08-06 16:22??????来源:衡阳市统计局?????浏览量:次
字体:

2024年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下降明显,综合能源消费量210.86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减少9.7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4%,降幅与一季度比扩大3.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为276.5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降幅与一季度比扩大4.9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一、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一)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一是传统煤炭能源消费占比下降。全市规模工业原煤消费为153.52万吨,折算112.6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的40.2%,占比下降4.4个百分点;高炉煤气消费为10.38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的3.7%,下降0.2个百分点。二是清洁能源及回收能源占比上升。天然气消费为18.0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的6.4%,上升1.7个百分点;电力消费为57.35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的20.4%,上升1.1个百分点;氢气消费为2.39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的0.85%,上升0.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及生物燃料消费量共9.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的3.4%,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全市能源消费结构慢慢向多种能源共存转变。

(二)分行业能源消费幅度变动较大。上半年,全市37个行业中22个行业能耗同比下降,15个行业上升。其中总量下降前三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分别减少9.61万吨标准煤、3.7万吨标准煤、1.41万吨标准煤,共拉低全市能耗增速7个百分点;总量增长前三的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74万吨标准煤、1.29万吨标准煤、0.39万吨标准煤,共拉高全市能耗增速3个百分点,增长最多的和下降最多的行业变动幅度相差14.35万吨标准煤。

(三)能源加工转换率提高。上半年全市加工转换投入79.38万吨标准煤,产出46.4万吨标准煤,转换率为58.5%,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全市加工转换主要为火力发电、供热和原煤入洗三种转换情况,其中,火力发电投入46.08万吨标准煤,产出16.1万吨标准煤,转换率为34.9%;供热投入为11.03万吨标准煤,产出10.75万吨标准煤,转换率为97.5%;原煤入洗投入为22.27万吨标准煤,产出19.8万吨标准煤,转换率为88.9%。

二、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全市规模工业高耗能企业477家,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72.1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81.6%,而规模工业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仅占全部规上企业的40.1%,高耗能企业增加值贡献率较低。全市规模工业高耗能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总量分别53.12万吨、37.55万吨、31.2万吨标准煤、28.11万吨标准煤、22.047万吨标准煤和0.06万吨标准煤,增速分别为-6.5%、0.38%、-23.5%、20.3%、6.22%和-39.5%。

(二)区县能耗增减不均衡。1-6月,全市14个县市区(园区)中,5个能源消费上升,8个下降(南岳区无规模工业),其中上升的有石鼓区13%、常宁市10.9%、衡山县8.7%,松木经开区2.5%、雁峰区1%,共拉高全市能耗增速1.7个百分点;下降的有衡南县-33.8%、祁东县-23.4%、衡东县-16.8%,衡阳县-8.4%、珠晖区-7.4%、蒸湘区-5.7%,耒阳市-4.1%,共拉低全市能耗增速6.1个百分点,县市区之间增长差异较大。

三、意见和建议

(一)政策层面:一是制定并完善更加严格的能源消费标准和法规,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监管和约束。二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研发和应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 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和监测体系,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企业层面:一是鼓励企业加强能源管理,引入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二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采用节能高效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三是对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制定节能目标,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贴。

(三)社会层面:一是加强能源节约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二是推广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如节能家电、节能照明等。三是鼓励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能源节约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节能的良好氛围。

(四)技术层面:一是加大对能源存储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二是探索能源互联网技术,实现能源的智能化调配和管理。三是发展新型能源转化技术,提高对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对可再生能源的转化效率。

(五)市场层面:一是建立健全能源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能源的合理消费。二是促进能源交易市场的发展,鼓励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供稿:能源科黎冬雪)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